摸野猫会有病菌吗?
从流行病学角度看问题
1.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2015年人类死亡统计报告,在排名前十的死因之中,传染性疾病占三席
(肿瘤、心血管疾病、呼吸疾病),而动物源性传染病只占了三个位置(下呼吸道感染、腹泻和寄生虫病),也就是说,人类10大死因里,有四个是病毒引起的,但病毒并不是直接杀死人类的主体,空气,水以及不当的饮食习惯才是。 题主说的“感染”应该指的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导致感染的疾病,这些病原体可以分为微生物(细菌、病毒、真菌等等),也可以分为寄生虫(原虫、蠕虫等);但是,人类接触各种各样病原体的途径非常多,比如: 不干净的水源、不合格的餐具消毒、被污染的食物、不洁的用具、生活密切接触、甚至是通过空气传播。 当然,如果单纯讨论接触感染的问题,显然,与动物的直接接触引起的人类感染问题需要重点讨论。根据我国2016年法定传染病报告,消化道和呼吸道两大渠道分别导致了83.4%和10.9%的动物致人类传染病的发病情况。
2.根据美国CDC的调查数据,在美国每年有超过200万人患腹泻,其中10万以下年龄在1岁以下宝宝,每年大约有3000例是由于接触了家畜或者宠物而感染的,尤其是免疫力低下的婴幼儿;每年有超过70万人患结肠炎,2万人以上由于接触了家畜或者宠物而感染。
3.根据英国卫生部的统计报告,在英国每年约有四千万人患上各类由动物引起的传染病,其中100多万人需要就医,4万多人住院治疗,死亡人数高达4000人。 在上述原因中,粪便污染是最主要的原因,其次是直接接触。
尽管接触传染的确存在,但从流行病学角度看,其发生的概率较低,而且大多数情况下通过规范的洗手等措施可以避免。
其次,从传染病学角度看问题。
1.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《动物源食品有害生物防治战略》,寄生虫的感染率可以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指数增长,30℃左右时,寄生虫的感染率增加最快。
2.不同寄生虫有不同的适宜温度,例如,引起蛔目异尖科寄生虫的幼虫在外界寄主中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5~30℃,而在人体胃肠道内适宜的温度则低于这一范围,当外界温度适合时,它们会在短时间内完成成熟阶段并危害机体健康。
3.各种病原菌最适合的温度也是不同的,通常来说,高温(60℃)可杀灭所有的病原体,但在低温条件下,有些细菌依然能存活,如在冷冻条件下,某些细菌的寿命可达数周。 无论是高温还是低温,都不能完全杀灭可能存在于猫咪身体中的所有病原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