狗的四肢是什么样子的?
狗的四踡分为三段,最上段是肩臂骨,是胸椎上的肩胛延伸出去的部分,形状是三角形,以关节方式活动。下段是前踉脚骨,再分两段。上段和肩臂骨相接的叫上脚骨,和下脚骨相接的叫足骨。前后腿相比较看,前后两段的长度前后差异不大,但上段的前后差异很大,前腿短,后腿长,这是狗的站立和行走与其他动物的不同之处。四脚和脚趾的着地姿势,也有异于马、牛、羊等家畜。
马、牛等的蹄,呈卵圆形、蹄底几乎是一平面,从趾间到趾根形成一个坡形,使趾根部分悬空,因此,它们走起来时,蹄着地仅接触蹄底的2/3,在地面上打滑的可能性很小,但狗的脚趾却不然,足底的皮肤只在跖部(趾根部的掌趾或跖趾)有一块有汗腺(跖趾腺),是着地部分,为防止打滑,在皮肤上生有钟状凸出的肉垫。垫底的表皮层很厚,有弹性,而且密布汗腺,十分有利于湿润,因此可直接着地。
肉垫的周边为表皮很薄的肉色指(趾)间蹼,在潮湿地面行走时,指蹼的弹性,能防止垫部的泥土进入趾缝。在每个趾的底部也生有一块肉垫,在正常的站立姿势下,趾部肉垫不着地。只有在奔跑或打滑时,趾垫才同跖垫一样接触地面,这时趾部的张力变大,使得趾缝伸开,防止脚掌打滑。以上诸种构造特点决定了犬足的特点。